人到中年,无力挽狂澜,一卷在手,内心坦然。
读书的好处有很多,我信奉“相由心生”之说。一个人四十岁之前的长相,是遗传和环境的结果,自己说了不算;四十岁之后的长相由自己决定。内心宽厚仁慈之人,往往面善;刁钻之人,往往面部凶恶。改变心境者,除实践阅历外,读书是最重要的渠道。宋代黄庭坚说:一日不读书,尘生其中;两日不读书,言语乏味;三日不读书。面目可憎。读得多了,心胸豁达,不极端,自然心境平和,从而影响外相。
我信奉这个,未必科学,但一定无害。
作为社会平常之个体,可以洒脱,个性鲜明,但为师不可不谨言慎行。师德是一面镜子,可以看清自己;师德是一盏灯,可以照亮他人。因为身边的学生,不可一问三不知或者似是而非,需要阅读;让自己变得更加澄净幽雅,才会亲其师信其道。
人生,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美好,都可能遇到每个阶段精彩的自己,这个平台,就是阅读。在书中,找到同感,找到与内心相同的音符,那种精神的享受是物质所无法比拟的。低中年级的孩子读《白雪公主》而哭得一塌糊涂,他的内心会是那么柔美,如清泉,如春光。
40岁的人,不再喜欢口味浓重的心灵鸡汤,不再相信豪迈的语言,开始品位如茶一般的平淡。读读历史,看看哲学,翻翻诗词,不急不躁的,领略眼前的一切。花鸟虫鱼喜欢读,经卷棋谱喜欢看。
推荐的专业书籍也读,但不感兴趣的只读几页,能读懂的自然多看一些。读书是自个儿的事,别人无法把思想硬灌到你的大脑中。有的书买的时候觉得不错,扔在架上冷落好长时间,某一日想起了再读。人生有限,哪些事情重要就做哪些,不必强求自己。我们所面对的一切,存在着有些合理性,做事要积极,改变不了的事内心也要坦然。读书,让自己内心变得平和。
古人说:早岁读书无甚解,晚年省事有奇功。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,后来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。对比较好的读过的书,经常翻看,会有更多的感悟。过去的平常事,可能有了更多的滋味。每有会意,如醉如痴,或喟叹时光匆匆,或暗自窃喜,其状,如孩童无甚。
苏东坡说: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时,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,我笔皆可畅达之。我是凡夫俗子,没有苏氏之境界,甚至有一些麻木,有一些苍白,但是我想,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丛林中,我们能够领略到他人曾有的思想,是一种快乐,能够撷取精彩的叶子,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文化的光芒,不也是一种快乐吗?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