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孙仕满的教育博客

——行走在教育路上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听课随感  

2016-04-21 09:43:11|  分类: 工作感悟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听课随感 - 孙仕满 - 孙仕满的教育博客

  

昨天上午,听刘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课《角的初步认识》。

一年级的数学课,在很多人看来,这怎么教,如此简单的问题——什么是角,画角——几分钟就摆平了。的确,如果让学生背下定义,模仿一下,一样可以把习题做得很好,如果再加大训练量,普遍成绩都能提高。刘老师却如此教:

用图片创设情境,让学生找一找操场上有哪些图形,让学生发现角,通过对三角板指一指、摸一摸,从具体到抽象,与学生共同总结出角的概念。

接着,出示课件让学生用概念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,用角的定义去判断,这是一种缜密思维训练方式。概念、判断和推理是提升理性认识的重要方式,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思维的训练,会让学生受用一生。

随后,让学生用纸折角,进一步感受顶点与直线的特点。用圆规角度的变化来体会角的大小。用重合的方式比一比角的大小。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直观方式来体会抽象的角的特点。

最后,教学生画角,通过儿歌总结本节课所学。

本节课,学生看一看,说一说,摸一摸,试一试,动脑动手动口,不仅掌握了知识,更重要的是在愉悦的状态下提升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,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,而这些是超然于知识之外,或者说是借助知识的学习获得的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。而我们的纸笔练习与测试,却过于注重了知识的考量。

联想到中国的基础教育,学生学习的知识难度很大,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习题,如果不拐几个弯,或者设置一两个“坑”,好像体现不出编者的水平。用一些人的观点,中国学生多,要选拔人才,就得有一些高深的知识,要体现出层次性。这种观点很有市场,教辅、试卷上面的题普遍比课本上难,这种观点也影响了一线教师的观点。

真的是这样吗?难度大就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吗?我想,这未必是一个对等的话题。

如果每节课,学生有了一个惊喜的发现,或者为了一道题而冥思苦想,或者因为学习了某方面的内容而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,是不是比得了高分而更让人值得欣慰?

曾有资料介绍,亚洲各国的基础教育内容难度是最大的。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,当孩子们知识掌握得多了,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明显下降。一个三岁的孩子会想到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见面说些什么,而另一个三岁的孩子说这是无稽之谈。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,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?

课程改革这么多年,本以为可以降低课程的难度,但是现实却让人发现难度只增不减,这不能不让人思考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何等之大。作为教师,我们在难度与广度方面如何抉择,在评价与责任之间如何平衡,在教书与育人之间如何整合,这需要的不仅是担当与责任,更需要的是智慧与行动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9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