阐旧邦以辅新命 极高明而道中庸
哲学的任务是什么?在《中国哲学简史》中冯友兰谈到,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。他提出可以把不同的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,即: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。
自然境界,就是如小孩子那样,做他所做的事,饿了就吃,渴了就喝,得到了满足就高兴,得不到满足就啼哭。自然境界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,符合常理的,但是过于强调自然境界,人生就显得局促。有人为了吃喝玩乐而活着,就属于此种境界。
功利境界就是唯我的,为自己做各种事情。他做事,可能也是利他的,但是基于利己出发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指出: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此种所指,功利境界也。功利过度,患得患失,争争抢抢。现实社会,利欲熏心,金钱至上,人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,不顾社会道义,甚至贪赃枉法,皆未走出功利圈子。
还有一些人,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。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,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,有这种觉解,他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,他的行为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。如一位教师,他考虑到为了学生的更好的人生未来而教育。这样的境界,已超出了为薪金而工作的功利境界,更能够思考对他人所产生的影响。当一位职业者,能够超出了功利的境界而努力时,他是不会产生职业的倦怠的,他会觉得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强大,他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,这是古代文人的道德境界。我们的肩膀,一边挑着学生的现在,一边挑着民族的未来,这是现代教师的道德境界。
最高层面的境界是天地境界。人生天地间,超乎国家和民族的哲学境界。为天地做事,为了追求科学奥秘而努力,为了人类生活得更美好,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和谐,这样的人了解他所做事情的意义,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。天地境界是宇宙与自我的同一的境界。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,为了成为圣人,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。他不可能表演奇迹,也不需要表演奇迹。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,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,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。换句话说,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,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。
人生的境界,是人生追求的不同状态,是一个发展的过程,想到渗透,各种境界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野。判断一个人处于什么状态,与地位无关,与金钱无关,要听其言观其行,透过现象看境界。
评论